贝亲网 - 其他小说 - 平安传(校对全本+隐藏)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451

分卷阅读451

    懂得面对各种妇人的分寸。

    他和董氏分开,再次来到于谦的卧房里。

    于谦见杨士奇一人进来,精神好像比之前好了一大截,虽然照样穿着亵衣躺在床上,却能面不改色地急忙招呼杨士奇入座;礼节却是没有,本来各种礼节就应该穿戴整齐才能得体,如今这幅光景要是还打躬作揖反倒不伦不类,于谦谦谦君子当然不会干这种奇怪的事。

    他也不装作咳嗽喘气了,但也没马上生龙活虎地起床。大家也不点破,就错就错。

    “在扬州出了点事后老夫才体会到,平素结交甚广,但能这么坐下来说两句肺腑之言的人也不是那么多。”杨士奇缓缓说道。

    于谦也忙道:“无论何时,学生对杨公的尊敬是不会改变的。”

    杨士奇点点头,说道:“近日廷益称病,湘王来探视实为请你出仕。他也曾托我游说。”

    于谦也一本正经地点头称是,暂未说什么。

    杨士奇又道:“不过人各有志,老夫不会勉强廷益。今番一席话,一是因湘王托付,二是因眼下湖广官场不是咱们初来乍到的人完全说了算的,有些要紧的官位无法长久空着不举荐人。因故老夫还是要来问廷益一句,得个准信才好。”

    于谦刚要开口的样子,杨士奇却果断伸手作了个手势制止他:“还有数言,姑且听老夫说完。”

    “杨公请教诲。”于谦忙道。

    杨士奇道:“若廷益确是坚持,无论如何不愿出仕。老夫别的事不好办,但一定出面说服湘王撤了府上那些兵士,放你归于田园江湖。你放心,此事并不难办,老夫相信湘王就算为了看在老夫面上也会放你一马;很显然湘王对廷益主要是惜才,以前关你是怕你在朝里成为劲敌,但现在威胁已不存在,廷益不能再容于朝廷,自然就无法再成为湘王的对手。所以而今湘王就算无法用你,却也没必要加害了,惜才加上老夫的情面,此事应无差池。”

    于谦沉默不语,此番话表面上重点是为他找退路,实则最要紧的是言明一件事:于谦没机会再为朝廷效力。

    杨士奇又道:“廷益的故里在江西,江西目前尚在朝廷官府手里,虽然朝廷对那地方频于失控,但若廷益此时回乡,你的名气太大,难免也会被地方官盯上刁难……要是怕麻烦,便唯有江湖路可走了。”

    江湖路是洒脱的说法,其实就是颠沛流离,不是那么好走的。

    于谦三十来岁的年纪,正是好年华,但也是人生路几乎定型的时候……于是他继续陷入沉默。

    杨士奇说罢要紧的几句话,也适时安静下来。

    良久,于谦终于问出了心里的疑问:“恩师为何会到湖广来投湘王?”

    为何?杨士奇的念头十分通达,心里当然明白是因为在政治争斗中失败的结局,这条路不是自己能选择的;曾经一无所有白身入仕的人,失败也不过就是回到从前,也更容易提得起放得下,不想在死胡同僵着,自然要走稍微好点的路。

    至少在脸面上,杨士奇表现出了十分豁达的样子,他翘首沉吟片刻,若有所思道:“为人为事,要是什么都做不好,是肯定成不了事;要是什么都料理得当,成不成却要看气运。”

    他好像领悟出了一个人生道理,同时也是坦然承认了自己的失败。杨士奇确实觉得自己在朝做官做得很好,没有什么地方不妥当的,成了这么个结局完全是运气不好……因为,很多妥当事能让人很多时候都一路坦途;但只需一件失控的事,就能造成灾祸。

    想这么些年以来,士林文人、皇帝勋贵、甚至在阉人太监中间杨士奇都留有余地,平时干什么都是得道多助般的顺利恰当,实在料不到会有这么一出劫难。人不能不信命。

    杨士奇的豁达情绪好像影响了于谦,于谦也摇头苦笑了一下,苦笑也是笑。

    于谦又问:“恩师对平安如何看法?”

    “平安?”杨士奇又摸了摸下巴的胡须,略一沉吟,方道,“若是说以前咱们认识的平安,给老夫的印象是不错的,年轻人能那样已十分难得,当初也觉得此子假以时日、又有助力必能成器……呵!谁又能料到他有这么离奇的身世。不过现在的湘王已非昨日的平安。”

    “您以为现在的湘王何如?”于谦又改口问道。

    杨士奇坦然道:“太宗开疆辟土威加四海,八方宾服;仁宗与今上渐罢外武、收海舟、减赋税,天下思定,盛世之象。当此之时,纵有汉王之祸也不足远忧。可湘王能在此时借甲百十副,数年便割据湖广千里之地,纵观今古,何曾有此等事?非常人所为。此中必有我等在朝时尚未摸透的道理,今后孰胜孰负真难断言。”正道是,杨公要是觉得张宁必败,他也没必要跑到湖广来白折腾一回。

    于谦道:“学生所以一向与湘王不同道,便如杨公所言,人心安定盛世渐至,惜世间百姓疾苦,此时有人兴兵于国内、生灵涂炭实有悖于大道。”

    “你有此心,老夫甚是欣慰。仁存于今,圣人大道之幸。”杨士奇点头赞赏,但话风又一转,开口要继续说。杨士奇本来就不是正经科举出身的文人,一些思想与寻常士人大同、却又存在不同。

    他说:“廷益本心没错,见事却有失偏驳执着。”

    于谦忙道:“请恩师指点。”

    杨士奇道:“时至今日,朝廷、汉王、湘王裂土逐鹿,势既成;就算咱们为朝廷出力,所用之手段同样要大军平定,免不了战乱。对百姓来说,谁胜谁负又有何区别?

    若要指责湘王一开始就不该趁汉王之乱起兵、扩大内乱兵祸;那当年历经四年之久军民死伤以百万计的‘靖难之役’又作何说法?廷益只见其一、不见其二,终究还是有私人之见。以义礼看,建文帝是太祖传位,却被夺了江山,其君臣不忘讨回公道,本来就说得通;只是以前在朝廷当然不能说罢了……

    况自周天子以来,有汉唐宋中兴时之盛,也有更长的兵戈战乱民不聊生,各胡鞑蹂躏中国、朝代更替,盖不胜数。回溯古事,再看今朝,鹿落谁手终有结局,待尘埃落定,盛世要太平终也会太平。春秋更替,如草木荣枯。”

    于谦听罢,良久终于说道:“恩师一席话,学生方知见事确有偏颇……”

    杨士奇打量着于谦的脸缓缓点头,也不要他表态,接着便随口提起:“这边建文朝廷重开六部,已定老夫出内阁并任吏部尚叫郑洽,建文年间的进士,离开官场二十多年了,一直追随建文帝的文臣;兵部尚书朱恒,以前是汉王封过兵部尚姚芳是湘王的舅舅,刑部尚书周梦雄是湘王的岳父,此二人都是武夫。说到的五个人便是内阁阁臣,比通常的四阁臣多一个。还有个主持工部的位置未定,但我不好举荐廷益;而若是荐你到吏部任侍郎,却也不是上选……倒是兵部侍郎比较妥当,之前廷益就做过兵部右侍郎,现在荐你到同样的官位,一来显得湘王并未贬低旧的官员,二来在‘其他人’面前提起来也容易。”

    举荐这个职位,还有别的考虑杨士奇倒没明说,他相信于谦这个得意门生换了个地方照样能默契领会自己的布局……如果于谦在自己手下任吏部侍郎,顶多就是个好帮手,发挥不了更大的作用;但出任兵部,则是横向拓展,而且兵部尚书朱恒在杨士奇的判断里是几个阁臣中根基最浅的,可联合可结交互为倚靠。

    于谦微微点头,口上却道:“容学